紅色文化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創造的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核心內涵的先進文化。紅色歷史文化遺產凝結著黨的光榮傳統和偉大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蘊含我黨始終不渝的初心。綿陽是川陜革命老區,也是國家三線建設的重要地區,擁有獨特的紅色文化資源。充分發揮綿陽紅色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大力發掘富有綿陽特色和印記的紅色文化元素,科學地保護與開發紅色文化遺產,對于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增強全市人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愛黨愛國情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加快我市文化強市,提高人民群眾文化素養,帶動綿陽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特別是縣 (區) 域旅游經濟發展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綿陽紅色文化資源現狀
綿陽是川陜革命根據地重要組成部分、紅四方面軍長征第一站、國家三線建設重點區域、“5·12”汶川特大地震極重災區,境內紅色文化資源十分富集。
(一)基本情況
全市共有235處紅色文化遺址遺跡,其中民主革命時期遺址遺跡 156 處,社會主義建設成果 40處,“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后重建紅色文化成果39處。
從遺址種類上分,綿陽紅色文化資源主要分為舊址和遺址遺跡類、故居舊居和紀念場館、烈士陵園和紀念碑類、革命標語和石刻碑林和體現災后重建成果的建筑五類。
從保護現狀看,綿陽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較好的有 36 處,占比 15%;保護一般的有 86 處,占比37%;保護較差的有 53 處,占比 23%;已損毀的60處,占比25%。
(二)特色價值
綿陽境內極其豐富的紅色文化遺址,作為綿陽人民寶貴的歷史遺產和精神財富,構成了現在豐富而特色鮮明的紅色文化寶貴資源。重點有四個方面的特色與價值可深入挖掘利用:一是體現紅軍文化精神價值。綿陽作為紅四方面軍長征的第一站和被正式納入川陜蘇區振興發展規劃,江油、平武、北川、安州境內遺存的紅軍革命戰斗遺址遺跡,承載著豐富的革命初心與精神內涵,在展現紅軍長征精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等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二是體現三線文化精神價值。作為中國唯一的國家科技城,綿陽承載著厚重的“三線建設”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梓潼兩彈城被評為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唯一性、不可復制性;三是體現感恩文化精神價值。作為“5·12”汶川特大地震極重災區,“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被評為“5A”景區,綿陽有條件集中展示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四是我市紅色文化資源與自然風光和優美生態相融合,與地域文化相伴而生,在旅游經濟上有深度開發的經濟價值,是發展地方經濟的寶貴資源。
二、綿陽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存在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克服重重困難,在開發保護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方面做了大量的、艱苦的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由于在認識、研究、財力、管理上的差異,其保護開發利用工作成效參差不齊,仍然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
(一)缺乏總體規劃,導致遺址損毀滅失嚴重
全市目前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尚無整體、全面、科學的規劃。在保護方面,僅限于國家、省、市、縣 (區)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他的都處于無序狀態。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集中在城區 (鎮) 和散布于農村的無文保等級的紅色文化遺址發掘保護面臨嚴峻形勢。由于缺乏保護意識和長期建設性規劃,沒有把革命遺址遺跡的保護利用與發展地方經濟、文化進行統籌考慮,導致一些革命遺址在城市拆遷、土地整合、新農村建設中損毀甚至消失。如:位于三臺中學的中共三臺黨小組誕生地,在 1989年拆除;位于涪城區川西北綿陽軍人支部、游仙區觀太鎮曙光廠、平武龍安鎮老城區的張秀熟故居、梓潼縣城的梓潼蘇維埃舊址等在城市建設中消失;位于安州區曉壩鎮的綿安中心縣委舊址、安州區清河鎮朱英漢故居、北川禹里的紅四方面軍總部舊址、中共川陜省委駐地遺址、北川縣蘇維埃駐地舊址、平武回民蘇維埃舊址等在 2008 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受損,但在災后重建中沒有恢復,現已不復存在,造成難以彌補的歷史缺憾。
(二)責任主體不一,導致保護利用難度增加